虏,以及数目不详但肯定多不到哪里去的杀敌人数。耿仲明甚至不无恶意地想,阿济格要不是努尔哈赤的亲儿子,过去又有不少功劳兜底,打出这样的战绩怕是早就被皇太极给拿下治罪了。
后金军通过审讯俘虏及其他侦察手段所获得的军情已经在数日前送抵耿仲明手中,但其中有用的部分却并不多。为数不多的俘虏中甚至连个军官都没有,这就导致能从俘虏口中获取的信息难堪大用。除了了解到海汉军部署在辽东的部队数目不会超过五千人,以及指挥作战的几名海汉武将名字之外,就没什么其他有价值的信息了。
至于侥幸缴获的几支海汉军中配发的步枪,耿仲明也已经亲自查看过,但那玩意儿在结构上与他麾下部队装备的火绳枪和鲁密铳都有着明显的差别,所用的火药、弹丸也完全不同,连军中造枪的匠人看过之后也只能连连摇头,表示此物难以批量仿制。别的不说,就光是那枪管枪身所用的钢材,就不是如今的后金能造出来的。但其射程、杀伤力和精准度,的确是远在自家部队装备的武器之上,甚至还能连续发射数发子弹,也难怪阿济格的骑兵在战场上讨不到半点便宜了。
耿仲明认为后金与海汉之所以会在战场上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双方的武器性能相差太大,己方现有的战术难以抹平武器方面的劣势。他本来寄希望于能够在海汉的武器上找到一些可加以利用的技术,但事实却是双方的技术代差太大,以至于就算有样品摆在面前也很难进行完全的仿制,这对于一心想要缩短双方武器性能差距的耿仲明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耿仲明对此很是不满,他当初降金能够被皇太极所重视,便是因为他给后金带来了大量军中匠人,将制造枪炮、火药的技术带到了这个落后文明。而皇太极对于武器装备的先进性十分重视,并没有因为大明军队是自己的手下败将就瞧不起火器战术,也给予了工匠研发新式武器的权限和充足的资金。但如今真正需要用到这些技术的时候,却被告知己方所掌握的军火制造技术连对手的门槛都够不着,而他甚至不敢将这个消息告诉皇太极,以免让其对汉军旗的武器研发制造能力感到失望。
就算没有办法仿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