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朝会结束后,哪些人进出过少府监,引火的油脂从何而来?这些才是关键。
在这件事上,少府监的官员们倒是难得地“团结一致”,个个喊冤。
毕竟在大吴,贪污事小,纵火事大,更何况烧的还是官衙。
前者多是贬官,后者却是诛九族的大罪,没人敢冒这个险。
少府监的官衙里极少存放油脂。
油脂除了食用,主要用于盔甲保养,军器监的库存才是最多的,少府监只有底下的工坊会存少量油脂,官衙内几乎没有。
三司的现场勘察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引火的油脂,实则来自大理寺的公厨。
一名杂役用重金买通了公厨管事,从公厨运走了大量食用油,泼洒在少府监的库房和公房里,再用火折子点燃。
库房里堆放的布帛、公房里存放的文书都是易燃物,大火瞬间就烧了起来。
如今,公厨管事已经被下狱,那名杂役早已不知所踪。
显而易见,少府监上下,从来不把贪污倒卖当回事。
换做对食品安全格外注意的衙门,比如国子监、南衙诸卫,别说让人把食用油运走,陌生人稍微靠近锅灶,都会被庖厨拦下盘问,哪里会出这种纰漏。
不知这是否算“善恶有报”,少府监常年拖欠他人物资,结果自己的“油水”被克扣了,也是让人唏嘘不已。
既然已经确定是蓄意纵火,验尸就成了重中之重。
此次失火案,少府监共有十余人罹难,数十人被灼伤,伤势轻重不一。
三司急需查明,这些遇难者中,哪些是不幸被困火场而死,哪些是被人蓄意杀害后纵火焚尸。
这直接决定了后续的查案方向。
可验尸工作却进展缓慢,负责监督的刑部官员甚至主动叫停了仵作的操作。
大吴的官员不会去亲手触碰尸体,他们的职责只是在旁监督、记录仵作的结论,至于是否采纳,全凭个人判断。
典型的手脑分离。
仵作就像是官员手中的工具,好不好用,全看运气。
三司的仵作自然不是滥竽充数之辈,可合作多年,监督的官员一眼就看出了他们的犹豫。
面对这些尸体,仵作们无法确定死因,时而说像是被浓烟呛死,时而又说骨骼有裂痕,可能生前遭过殴打。
如此重大的案件,一个判断失误,就可能导致整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