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一年的深秋,谨身殿内的烛火彻夜未熄。
朱元璋与朱标父子二人,正对着苏宁新呈上的《监军制度疏》陷入深思。
“允熥,你这份奏疏,可是要动摇我大明军制的根本啊!”朱元璋放下奏疏,目光如炬地看向站在下首的苏宁。
苏宁不卑不亢地行礼:“皇爷爷明鉴,孙儿正是要为大明军制立下万世根基。”
朱标仔细翻阅着奏疏,越看越是心惊:“允熥,你这监军制度,与历代宦官监军大不相同。要让监军与将士同吃同住,战时还要身先士卒,这……未免太过严苛。”
“父王,”苏宁正色道,“正因要与将士同甘共苦,监军才能赢得敬重,而非如历代宦官般惹人憎恶。”
朱元璋突然拍案:“说得好!继续说!”
“孙儿以为,军中弊端有三。”苏宁伸出三根手指,“其一,将领拥兵自重,易生不臣之心;其二,士卒只知将令不知皇命,易成私兵;其三,太平日久,将士难免懈怠,失去血性。”
“你这监军制度,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朱元璋追问。
“监军制度要分三级。”苏宁走到朱元璋特准悬挂的军制图前,“百户设监军特使,千户设监军,卫所设总监军。监军不干涉军事指挥,专司思想教化、监督军纪、传达圣意。”
朱标皱眉道:“如此一来,监军权力是否过大?”
“所以要有制衡。”苏宁早有准备,“监军由兵部与都察院共同选拔,任期三年,到期轮换。同时,将领亦可弹劾不称职的监军。监军亦可弹劾将领。而且将领最好也要实行类似的轮换制,形成铁打的营盘和流水的将领。”
朱元璋突然问道:“监军人选从何而来?”
“孙儿以为,可从三方面选拔。”苏宁从容应答,“其一,致仕将领子弟,他们通晓军务;其二,科举落第的举人,他们通晓经义;其三,孝陵学堂武科毕业生,他们通晓新学。”
“好!”朱元璋眼中精光一闪,“你这是要把监军制度与你的孝陵学堂联系起来啊!”
苏宁坦然承认:“皇爷爷明察。孙儿确实希望,未来的监军都能接受新式教育,既忠于大明,又通晓实务。”
朱标仍然担忧:“可是让文官体系的监军与武将同掌兵权,只怕会引起将领们的不满。”
“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