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的初步立足,以及玛莲娜在舞会上的惊艳亮相,确实为“SU”品牌带来了一定的知名度。
但真正让苏宁在米兰乃至意大利站稳脚跟的,还是实打实的、庞大的商业订单。
而这一切,离不开那位远在西西里,却“知恩图报”的卡洛·费兰特少校。
费兰特少校虽然职位不算顶尖,但身处军需系统多年,人脉盘根错节,尤其是在后勤补给领域,拥有相当的话语权。
尤其是能在意大利军方做后勤的都是很有背景的,他这位少校背后站着的可是中将或者上将。
苏宁在锡拉库萨时期“慷慨”且“可靠”的表现,给他和他背后的大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当费兰特得知苏宁已将事业重心北移至米兰,并有意拓展更大规模的军方业务时,这位精明的意大利军官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巩固自己地位、同时获取更大利益的好机会。
一次“恰好”在罗马召开的军需后勤协调会议上,费兰特少校“不经意”地向几位关键人物提起了他在西西里发掘的“SU”制衣厂。
“诸位,我知道北方的几家老牌工厂一直在抱怨订单压力大,质量难以保证。”费兰特在会议间隙的咖啡时间,端着杯子,语气轻松地对几位负责全军被服采购的将领和文职高官说道,“但我必须说,我在西西里发现了一家宝藏工厂——‘SU’。老板是个东方人,做事极其严谨高效。你们知道吗?上次运往北非的那批紧急军服和物资,就是他们加班加点完成的,质量比规定标准还要高出一截,而且准时得令人惊叹!”
他巧妙地渲染着苏宁的“可靠”与“高效”,并暗示其拥有独特的原料渠道和先进设备。
这得益于苏宁储物空间里偶尔拿出来应急的、质量远超当代的少量样品,能在物资紧张的时期保证供应稳定。
“东方人?可靠吗?”一位头发花白的将军略带疑虑。
“将军,在战争时期,效率和质量才是硬道理。”费兰特压低声音,“而且,苏先生非常‘懂事’,深知与我们合作的重要性。他在米兰新建的厂房,设备和标准都是按最高规格来的。我认为,与其将订单分散给那些效率低下、还时常讨价还价的老牌工厂,不如集中部分给像‘SU’这样有活力、有效率的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