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947年,苏氏集团麾下的两大巨头,“凤凰全球贸易”与“凤凰远洋运输”,已然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复苏与地区冲突中不可或缺的灰色齿轮,以其惊人的效率和无所不在的业务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编织着一幅繁忙而复杂的图景。
位于日内瓦湖畔的“凤凰贸易”总部指挥中心,宛如一个巨大的世界局势沙盘。
眼前一堵巨大的墙壁之上,实时更新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船舶位置、以及用不同颜色标记的“热点地区”。
交易员们操着多种语言,通过加密电话和电传与世界各地联系。
“是的!戴维先生,那批剩余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和布伦轻机枪已经在前往塞得港的‘凤凰7号’船上,收货人照旧。款项请存入指定账户。”
“通知我们在阿根廷的代理,那三艘翻新过的鱼雷快艇,客户验收合格,尾款已结清。询问他们是否需要配套的弹药和训练服务。”
“南越那边需要更多的军服和军用口粮,优先调用我们在冲绳仓库的库存,走‘特殊通道’运输。”
这里的“商品”目录,从单兵武器到轻型舰艇,从军用被服到“SU”牌口粮,应有尽有。
交易的对方,可能是某个新独立国家的国防部,也可能是打着各种旗号的地方武装,甚至可能是同一场冲突的敌对双方。
“凤凰贸易”只认钱和可靠的渠道,不问政治。
不仅仅是军火,“凤凰贸易”同样敏锐地捕捉着战后重建的商机。
“欧洲急需钢材和水泥,‘胜利轮’‘阿尔法’号满载着从印度拆船厂回收的钢材,正驶向热那亚。”
“美国马歇尔计划的物资,我们中标了其中百分之十五的运输份额,需要协调好船期和港口。”
“黑海的粮食、中东的原油、东南亚的橡胶和锡……所有这些流通中的基础物资,‘凤凰贸易’的身影无处不在,利用信息差和规模优势低买高卖,攫取着巨额利润。
……
与此同时,在全球各大洋的航线上,“凤凰远洋运输公司”的船队,如同永不疲倦的鱼群,日夜穿梭。
庞大的混合船队由经过改装的“自由轮”、“胜利轮”,缴获的轴心国货轮,甚至一些经过伪装、仍保留部分军事功能的辅助舰艇组成。
它们悬挂着利比里亚、巴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