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供销社南京总店被称为“大明供销总社”,其遍布两京十三省的分店,统一更名为“大明供销社XX分社”。
这一字之差,却蕴含着天壤之别的格局与野心。
全面扩张的大明供销社,不再仅仅局限于城市,其触角开始沿着官道、水路,深入县城、乡镇,乃至一些人口稠密的村落。
当然是寻找当地的人作为加盟商,毕竟这也是一种控制大明的方式。
其实如今所有人的视角都是盯着官府,所有的人才都是汇聚到官僚阶层,殊不知商业和经济触角同样可以遍布全大明。
在偏远的乡村,供销社设立的“代销点”成为了改变生活的存在。
以往被地方豪强和行会商人操控的盐价、铁器价格,在供销社明码标价的冲击下,不得不大幅下降。
质地结实、价格公道的松江棉布、江西夏布,也通过这个网络流入农家,妇人们不必再为一件新衣而节衣缩食半年。
供销社开始推广由苏宁工业空间提供图纸、委托官营匠坊打造的新式曲辕犁、轻便锄头,以及筛选过的高产稻种、麦种。
虽然初期推广缓慢,但在一些与供销社签订“包销协议”的佃户、自耕农那里,产量确实得到了提升,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供销社不仅卖货,更以公道价格收购农民的鸡蛋、山货、药材、手工编织品等农副产品,将其纳入自己的物流网络,销往城市。
这使得农民手中第一次有了稳定的活钱,乡村经济开始被一点点盘活。
供销社门前的布告栏,不仅是商品信息,偶尔还会张贴官府简化后的政令、天气预警等。
其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的口碑,使其在基层百姓心中建立起初步的信任,这种信任,未来将是无形的巨大资产。
……
通过供销社体系,苏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掌控了大明的商业命脉。
遍布全国的供销社网络成为了大明最强大、最直接的零售终端。
任何商品一旦被纳入供销社的采购清单,就意味着能迅速铺向全国,获得巨大的销量。
反之,若被供销社体系排斥则几乎等于被主流市场边缘化。
凭借庞大的采购量和高效的物流,供销社对许多民生商品拥有了强大的议价能力,甚至是定价权。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稳压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