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Sugda,Soγd)作为丝路贸易集散地和中转站的疏勒,必然格外地吸引粟特人到此经商并定居。直到11世纪,喀什噶尔城郊还有大批的操粟特语的村落,这在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辞典》中,就有明确记载,说这些土著居民操“坎杰克语”;突厥称西域康居国为“坎杰克”,而康居正是粟特人的故乡。粟特人建立过许多绿洲城邦,但从没有建立过统一的国家,因此长期受周边的强大外族势力的控制。由于粟特地区处于中亚西部丝绸之路的干线上,粟特人成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商业民族,他们通过漫长的丝绸之路频繁往来于中亚与中国之间,成为中世纪东西方贸易的承担者。
粟特地处东西、南北交通的十字路口,粟特人充当了欧亚大陆文化交流的中介,西方文化的东传、中国文化的西播都有赖于他们的媒介作用。且粟特人善于经商,是丝绸之路上十分活跃的商业民族,汉唐时期大量粟特商人移居中国内地,文献中留下了他们活动的诸多踪迹,也有不少考古遗存遗留至今,如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史君墓、康业墓等,墓主人都是入仕北周政权的粟特后裔,曾担任“萨保”要职。洛阳等地也发现不少粟特后裔的墓葬或墓志,唐代的安禄山、史思明等更是著名的粟特后裔,曾掀起了巨大的政治波澜。总之,外来的粟特人群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上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遗存,粟特人迁居中国内地后,活动范围主要在北方地区,以丝绸之路沿线的西域、河西、关中、中原为中心,尤其集中于河西诸镇、长安、洛阳、太原等几个大城市。而南方地区关于粟特人活动的记载不多,这可能是因为南北朝对峙时期,粟特人到达南方的道路被阻隔了,无法大规模移民南方。至于唐代文献所记载的活动在长江中游的粟特人,一部分应是经由海路辗转长江及其支流而来,另外也有零星北方南下而来者。在南北朝时期,南北的对峙并未完全阻隔“四海为家”的粟特人自北方南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荣新江教授在《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中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粟特人从海路进入中国的记载几乎没有,我们看到的南方粟特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