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
而后内务司在陈望的授意之下,在那些一直以来被士绅豪强欺压的百姓之中甄选出能干的人选入内务司中,或作为吏员,或作为衙役充实各处。
南京城,燕国公弟。
甲士林立,执锐披坚,肃立无声。
传递情报的快马络绎不绝,蹄声在长街上此起彼伏。
燕国公弟的正堂偏厅,已经成为了靖南军新的中心。
偏厅内外,身穿着绯袍、蓝袍的内务司吏员来往不绝,将一份份文书递交入内。
穿戴着锦袍,披挂着罩甲的锦衣卫将官步履矫健的行走廊道之间,将江南各处的消息一一呈报而上。
偏厅之中,陈望端坐于紫檀木书案之后,手握朱笔,凝神批阅着从江南各地送来的奏折。
厅内除去陈望之外,代正霖也坐在其中。
代正霖的书案设在右首的位置,而后便是一众各司的属官。
各地奏折送达后,先经各司属官处理。
由各司的属官先将文书分类、摘要、造册,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最后才将最重要的事务递至陈望案前。
这些属官的工作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已与明朝内阁阁臣的职能高度相似。
然而,他们的权柄远不及内阁阁臣那般显赫。
陈望依旧牢牢掌控着最终决断之权,任何重要决策都必须经过他的朱批方能生效,中军部目前的协理也要通过陈望的准许。
虽然这样一来,需要处理的政事可以说是堆积如山。
但是眼下非常之时,须行非常之法。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自然不是可以长期维持的。
但眼下还没有彻底到放权的时候。
只不过他们的权柄自然是没有内阁的阁臣那般权重,陈望仍旧牢牢的掌握着至高的权力。
“新政案截至今日,已经波及江南全境,朝中大臣与之牵连者一百二十七人,俱已下狱。”
代正霖微微欠身,他已经整理好了这些时日重要的消息,开口向禀报着。
南京城的官员哪怕是经历了一次陷落,又经历了一次朝堂的清洗,人数已经没有此前那么冗积。
文官集团在连番打击之下影响越发的低微,勋贵集团也越发的存在薄弱。
摄于陈望的威势,根本没有多少人敢于抵抗。
所以这一次,牵连的官员竟然只有一百余人,文官只有半数,剩下的则都是勋贵。
而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