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怪他重演“玄武门之变”。
“皇帝造反”,这两个词语分开看没啥问题,但是组合在一起,听着似乎有些怪异。
......
正统十一年,夏。
三女同月生产,母子平安。
汪苁露于六月十三日,诞下一女,朱祁钰为其取名为“朱知芫”。
因为其母名源于草本植物,所以也翻了药典,找到这个字。
杭语清于六月十七日,诞下一子,不出意外的话,就叫“朱见济”。
宋婉珺于六月二十五日,诞下一女,可惜了,居然不是儿子。
朱祁钰灵机一动,既然长女名为“芫”,那次女干脆就叫做“朱知荽”吧。
芫荽,现代名为“香菜”,他还挺爱吃的。
众所周知,明朝对于皇子的命名,确实有着一套严格的规定和体系。
当年,朱元璋为后代规定了二十个字辈,要求大明宗室儿郎,第二个字必须按照这个顺序使用。
【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这只是燕王棣系的行辈表。
还有,太子标系的【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樉系的【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晋王棡系的【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
朱元璋认认真真的为七个儿子一脉子孙,安排下取名规则。
并不是只有我们熟知的“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那是因为明成祖朱棣奉天靖难成功了,如果朱允炆没有败亡,大明皇帝的名字就不是这些了。
可惜,只延续到“由”字辈,大明就陨落了。
第三个字,要求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取字。
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个排序。
因此,第一代皇子,基本都是木字旁,如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
第二代皇子,则变成火字旁,如仁宗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
第三代皇子,又变成土字旁,如宣宗朱瞻基、郑王朱瞻埈、越王朱瞻墉。
到了朱祁钰这一辈,刚好轮到金字旁。
由于大明宗室日渐庞大,导致字不够用了,无奈之下,只能造字。
“元素周期表”的翻译者,挠头腮耳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