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轮实践,徐乐池等人总结经验,成品终于面世。
朱祁钰下达密旨,在工部旗下,新建一个“火轮司”。
工部本来就有专门生产“盔甲、弓矢”等冷兵器的军器局,还有制造精密火器、御用兵器和仪仗器械的兵仗局。
工部尚书石璞早已习惯了高强度工作,这一次,他有条不紊的在民间重金招聘铁匠进入“火轮司”。
皇帝要在三个月内,生产出一百台蒸汽机。
工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全力以赴的投入到生产中。
火轮司的门口驻扎军队,闲杂人等不得进入,因此这个新机构的成立,并没有多少人知道。
另一边,徐乐池等人与众多女工在秘密研发蒸汽纺织机。
“我有个问题,现如今我们民间最先进的纺织车,是什么?”
一位纺织女工回答道:“回侍郎,是八锭纺车。”
后人只知晓珍妮纺织机,却极少有人听说过八锭纺车的赫赫大名。
在过去传统的纺织车多为单锭或三锭,到了明朝,纺织女工在元朝黄道婆的三锭纺车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发展出五锭、八锭甚至更高的纺车。
八锭纺车能同时驱动8个纱锭,效率成倍提升,并且采用脚踏板(连杆机构)带动轮轴,能让操作者解放双手,同时控制多个纱锭。
据《天工开物》记载,明朝1名纺织女工一天就能纺纱1-2斤。
明朝的八锭纺车领先西方200多年,巧合的是,18世纪的珍妮纺织机最初也是八锭版本,只不过将驱动方式从脚踏改成手摇。
多的就不说了,好吧。
学生都能搞得出来,老师凭什么不行?
在定制机械纺车的时候,他们遇到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难题,就是该如何分纱?
传统分纱都是人工的,整上蒸汽机后,就要尽量满足自动化生产需求。
那什么是分纱呢?
纺织工手里拿着缠绕着线圈的梭,在垂直的经纱之间来回穿梭,将横着的纬纱织进去,如此往复的动作,便叫分纱。
徐乐池对纺织工作不太了解,他暂时想不到什么好办法。
不过,这时候有一位纺织女工说道。
“侍郎,既然分纱是横行,咱们是不是可以设置一条横杠,让它有秩序的穿梭在经纱里?”
徐乐池顿时眼睛一亮!这个想法太妙了!确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