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此刻,也先真的害怕了,赶紧跑路。
钢丝战术并非不能破,要回去商讨对策。
意料之外,也先想撤退,脱脱卜花却不肯了。
“为何要鸣金收兵?”
“让战士们提前下马,低头俯身跨过去,不就行了?”
脱脱卜花的这番言论,得到不少部落首领的支持。
好不容易来一趟,就这样离开了,对士气会造成极大的打击。
也先双手攥紧,他意识到自己的懦弱,连忙道歉。
瓦剌大军,再次发起第二波冲锋。
距离钢丝百米之外,战士们下马,小心翼翼的跨过钢丝。
钢丝布置的高度很刁钻,人能过去,马是过不去的,因此,他们只能步行。
瓦剌士兵左顾右盼,没有发现一个明军,小心谨慎的缓慢靠近。
然而,下一刻。
有一名士兵的脚仿佛踩到一块硬硬的东西,没有多想,直接抬脚。
只听得一声金属摩擦声,随后。
砰——
原地炸成血雾!
地雷爆炸后四散的铁片,混在土花之中,又让周围的士兵受了伤。
“???”
这边发生的意外,让其他士兵下意识停住了脚步,不敢再往前。
古代是有地雷的,最先出现于南宋时期。
当时宋军与金军对战时,提前将火药埋设于地下,再通过引线引爆,在《武经总要》中有描述。
到了明朝,真正意义上的地雷,已经出现,名叫“炸炮”。
【《火龙经》记载:“炸炮,制以生铁铸。空腹,入药,杵实。入小竹筒,穿火线于内。外长线穿火槽。”】
触发方法类似于现代地雷的踏发式,一直沿用到清朝。
话说清朝也挺牛逼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面对强大的英军节节败退,万念俱灰时找到了一本古书,就是明末著作《天工开物》,里面记载了很多火器制造的内容。
然后,有了参考书的清军,搞了三个月水雷,愣是没造出来。
由于清军的火器数量严重不足,甚至还把元朝时期的大炮搬来用。
......
地雷的研发,对于工部来说,丝毫没有任何难度。
因为《火龙经》成书于1412年,说明技术已经成熟,只是稍微完善一下触发方式,再装填更多的颗粒火药,使其威力更大。
那么,瓦剌吃过地雷的亏吗?
很有可能,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