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们纷纷上谏,请求皇帝停工,说来说去,他们的万金油借口只有一个,“劳民伤财”。
朱祁钰完全没有理会他们,劳民怕是没有吧?给普通老百姓提供工作岗位,而且待遇不差,人均月薪五两,许多人恨不得去做。
伤财倒是有,不过,伤的是你们的财吧?
因为财政拨款是从“天市坊”的营收中抽出来的,大臣们早就把“天市坊”当做摇钱罐,他们是真的心疼。
不过有一说一,建铁路确实烧钱,来算一笔账。
首先是民工薪资问题,150万人,月均5两,年均60两,光是工资就烧了0.9亿两白银。
......
然后是材料成本,朝廷掌控了铁矿,就当是不花钱吧,但是,开采铁矿要人,将铁矿提炼锻造成铁轨,也要钱。
铁路每公里用铁一百吨,完整路线至少需要10万吨。
因为开采技术有限,完全跟不上消耗速度,不过,还好前面皇帝的遗产足够丰富,铁资源存货挺多的。
可是,地主家的余粮也经不起这么造呀?
很快,就不够用了。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记得,朱祁钰曾经将大明军队所有铁制武器、铠甲淘汰,全部熔炼。
其实这部分增补,只能勉强与新式武器的消耗持平,并不能给铁路建设增加资源。
于是,朱祁钰在景泰十年,发动大型对外战争。
一是为了复仇,瓦剌长久以来对大明边疆的伤害,罄竹难书。
二是为了掠夺资源,占领金属矿产,让瓦剌和李氏王朝的遗民义务挖矿,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
既然技术不够,那就人数来凑。
在多地日夜开工的情况下,大明铁资源得到了迅速补充。
总体来说,打仗肯定是赚的。
朱祁钰在景泰八年的时候,又新建了一个超大型冶炼厂,成本1000万两。
铁价如果以市场最低价格0.5两/斤来计算,10万吨铁就要花费1000万两。
随着经济一片大好,不可避免的通货膨胀,后来又涨到了3两/斤的价格。
再加上冶炼的人力物力成本,这里花费5000万两。
铁路除了消耗钢铁,还有枕木。
朝廷鼓励民间百姓开荒,以市场价每根0.1两的价格购买木头。
但这个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后来涨到了每根木头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