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明知道羁縻政策的劣根性,为何古代皇帝仍然坚持使用?
有没有一种可能?那些皇帝打下一片区域,并不会具备现代人的思想?认为打下了,从此就属于我的了?
不不不。
古代帝王坚持使用羁縻制度,并非因为他们不知道其控制力较弱,而是因为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这是一种成本与收益最为均衡的、高度理性的战略选择。
古代王朝的核心任务是维持中原农耕区的稳定税收和统治,这已经消耗了绝大部分的行政和财政资源。
如果要对边疆辽阔且地形复杂的地区(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漠北草原、东北森林),实行如中原一样的直接统治(郡县制),需要付出极其庞大的运营成本。
羁縻制度恰恰解决了这个成本问题。
实际上,羁縻制度是一种“低成本运营模式”。
中央王朝通过册封、赏赐等相对较小的支出,换取边疆地区的名义臣服和基本稳定,将直接管理的巨大成本转移给了当地世袭的首领。
属于是“花小钱办大事”的典范。
......
朱祁钰跟过去的帝王不太一样,他打算彻底放弃羁縻制度,转而对新占地区,实行统一的郡县制直接管理的模式。
这就意味着,朝廷要付出极大的军事和行政运营成本。
首先,要派驻大量军队和官吏吧?军费、粮饷和俸禄,这将是一笔天文数字。
接着,要建立完善的交通和补给系统,在崇山峻岭或荒漠草原中修路筑城,难度极大,成本极高。
最后,还要应对无休止的反抗,直接统治意味着改变当地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必然引发强烈抵触,镇压叛乱的成本是无底洞的付出。
所以,朱祁钰先进行经济改革,让朝廷积累下足够多的资金。
所谓“广积粮,缓称王”,不外乎是。
朱祁钰一直以来都秉承着一个中心思想。
那就是——
不是不打,而是缓打、慢打、优打,有次序的打。
将有矿产资源的地方先打,将周边临近的地方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