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了厌恶。
“你们且来评价一下,此篇策论,是否对错?”
“太子,先来吧。”
朱见济拜道:“父皇,儿臣以为,览此策论,博引汉宋旧事,文采可观。然通篇拘泥儒术空谈,不达时务之要,更暗藏悖谬,若不厘清,必误国是!”
“有何悖谬?”
“谬在颠倒本末,以德废政!”
朱见济拔高音量:“策论谓“仁心外显”即可,此大谬也!昔孔子治鲁亦先堕三都,岂独恃仁德而弃实务?今景泰朝二十年岁入倍增,万民得饱暖,商路通八荒,此非善政乎?若依尔等空谈,必使朝廷束手,坐视流民饿殍而后自诩“仁德”,岂非伪善?”
他还想继续说,却被父皇打断。
留点机会给其他人嘛,别自己一个人说完了,还怎么让别人发表观点呢?
朱祁钰望向其他两位皇子,问道:“你们的意见呢?”
二皇子朱见澄接着太子的话,继续说道。
“汉武征伐乃应对匈奴之患,宋神变法实因积贫积弱。今四海升平,父皇兴工商、开海禁,使机杼之声遍于闾巷,番邦银钱汇于漕运。尔等徒引卜式怨言,却不见《清明上河图》之盛?更可笑者,竟将市易法与青苗税混为一谈——前者平物价,后者促农耕,何其不学至此!”
三皇子朱见潡思索一会儿,方才盯着冯琛回答。
“策论妄言“以利蚀义”,试问:江南织户岁入百两则子弟可读诗书,西北屯田得利则边军踊跃效死,此非义乎?尔等终日诵经,可知边关一卒岁饷几何?太仓赈灾需银几许?但见府库充盈便斥为“聚敛”,岂不知《周礼》本有泉府之制!”
三位皇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驳斥冯琛的言论。
......
太子朱见济,喜好读书,他对于《四书五经》的熟络,可不比那群进士要差。
所以,他在与人辩论的时候,经常会引经据典。
没有人比他更懂,何为“仁德”?
就连朱祁钰,也是将这个大儿子,往仁君方面去培养。
二皇子朱见澄,由于先前去刑部实习过一段时间,他对《大明律》可谓是倒背如流。
毫不夸张的说,若是他去参加法科,必定豪夺状元!
因此,他从律法层面去驳斥冯琛,乃在情理之中。
三皇子朱见潡,天生对数据有着特别敏锐的直觉,更重要的是数据。
就因为这种与天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