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cience》上发文章这事,还是去年高凡向杨凯说起的。
最初的动因的确是系里有几位老师对高凡常年翘课的行为表示不满,向系里提了意见。教务秘书郑秀华建议高凡做出点像样的成绩,以便堵住别人的嘴。
以郑秀华的原意,是让高凡在国内找份刊物发篇还得过去的文章,实在不行,通过化工部的关系,在化工系统的行业期刊上发一篇也可以。
本科生能够发表论文的不多,高凡如果能够发表一篇论文,就可以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系里要袒护他,也就有了理由。
但高凡岂是那种愿意随便发篇论文糊弄一下的人,他与杨凯商量了一下,觉得他们过去合作搞过的一些研究可以写成几篇不错的论文,拿到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上去发表。
其中,他们在设计维C装置时研究过的关于氧化葡萄糖酸杆菌连续培养的群体控制模型,据杨凯评估,具备冲击《Science》的实力。于是,便由杨凯负责对这个模型进行了一些深入的研究,并执笔写了一篇论文,果真投给《Science》。
在这个年代,国内能够发《Science》的可谓是凤毛麟角。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一是中国的科研水平相对较为落后,加之实验条件也远不如西方国家的科研单位,所以本身就很难拿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第二则是中国学者还不习惯于在国际刊物上投稿,尤其是像《Science》这种级别的刊物,大家更是有一些畏惧心理,即便有比较好的成果,也不敢拿去尝试。
杨凯是个不信邪的人,被高凡撺掇了一下,便觉得发篇《Science》似乎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再至于说高凡,那就更没有什么心理障碍了。后世中国学者往《Science》、《Nature》等刊物上发文章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高凡在这方面是颇有一些心得的。
关于氧化葡萄糖酸杆菌这个题目,高凡心里有数,超前于时代十年以上的成果,蹭一篇《Science》论文难度应当是不大的。
这是去年策划的事情。两个月前,由杨凯、高凡联合署名的论文居然真的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时间可谓是震惊了整个北大,据说隔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