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破土动工,并于近日实现了一期工程的竣工。
按照穆阳省计委的测算,矿肥工程投产后,每年仅销售重过磷酸钙的收入就可以达到5亿元以上,利税超过2亿元,远远高于此前单纯采矿的收入。
当然,穆阳省计委在向国家计委提交方案的时候,重点说的是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肥料,每年可使国家增产粮食20亿公斤以上,节约进口磷肥所需要的外汇上亿美元。
他们才不会说自己的初衷只是看中了这个项目带来的丰厚利润呢。
中国早在50年代就已经开始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磷肥。最早是直接施用磷矿粉,1958年开始生产过磷酸钙,也就是俗称的“普钙”。普钙的生产工艺简单,对磷矿品质的要求也低,因此很快就在全国普及开来,各省都建立了生产普钙的企业,最多时普钙厂达到了400家之多,普钙产量占到了全部磷肥产量的50%。
除普钙之外,另外一个应用广泛的品种就是钙镁磷肥,也是从50年代起步,拥有约100家生产企业,产量占全部磷肥的10%左右。
普钙与钙镁磷肥的主要缺陷在于肥效较低。如普钙中的有效成分,也就是五氧化二磷的比例一般仅为12-20%,属于低浓度肥料。
1966年,我国建成了第一套年产3万吨磷酸二铵的装置;1976年,建成了第一套使用热法磷酸的重过磷酸钙装置。这两套装置的建成,意味着我国已经掌握了磷铵和重钙这两类高浓度磷肥的生产技术。
80年代,国家引进了一大批大中型高浓度磷肥生产装置,使磷肥产量迅速上升。但与此同时,受农村联产承包制的影响,农民对化肥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供求矛盾一直都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的化肥生产都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不得不依靠进口来填补空缺。国家通过出口石油、稀土等资源性产品获得的外汇,很大一部分都是填入到了这个窟窿里去。
当然,填化肥这个窟窿的目的,还是为了填饱10亿国人的肚子。民以食为天。
最初,化肥的缺口中最大的是氮肥,尤其是尿素。有研究表明,磷肥的增产效果取决于氮肥的保障,氮肥不足的情况下,单纯增加磷肥是没有作用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