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异常清晰,“今天这节班会课,我们暂时放下数学公式和语文课文,聊点别的。聊一聊我们可能觉得有些遥远,但其实每天都在经历的——青春,还有藏在心里的梦想。”
他转身,在黑板上用力写下了四个大字:青春·梦想。
“有人说,青春是一场远航,梦想就是指引方向的灯塔。”武修文的声音渐渐有了温度,“而坚持,就是帮助我们穿越风浪的那艘船。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分享几首小诗,它们或许不长,但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力量。”
他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稿纸,第一首,正是那首曾在办公室被郑松珍发现,私下流传的《风浪》:
“我不是怕风浪太高,
是怕舵轮在手,
却找不到灯塔的光。
我不是怕暗礁太利,
是怕千帆过尽,
只剩我孤单的桨。”
武修文的普通话标准而富有磁性,当他带着真情实感朗诵时,诗句仿佛被注入了生命。教室里安静极了,连窗外偶尔的海鸟鸣叫都清晰可闻。孩子们或许不能完全理解诗句深处的隐喻,但那种面对未知的彷徨、对指引的渴望、对孤独的恐惧,却以一种直击心灵的方式,传递给了他们。
他读完,停顿了片刻,让那种情绪在空气中弥漫。他看到有学生微微蹙起了眉头,似乎在思考;有学生则眼神飘向窗外,仿佛看到了自己心中的“风浪”。
“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在生活中,有没有过类似的感觉?”武修文轻声引导,“觉得难题像滔天巨浪,觉得自己像迷失方向的小船?”
一阵小小的骚动后,平时比较活泼的张浩举起了手:“老师!我有!每次看到复杂的应用题,我就觉得头大,就像诗里说的‘怕风浪太高’,真想掉头就跑!”
他的话引起了一片善意的笑声,也打破了略显沉重的气氛。
“张浩说得很好!”武修文肯定地点点头,“承认害怕并不可耻,可贵的是,我们有没有像诗里暗示的那样,去寻找自己的‘灯塔’?也许是弄懂一个知识点,也许是请教同学老师,也许只是告诉自己再试一次!”
接着,他又朗诵了另一首更显昂扬的短诗,关于种子破土而出的坚韧。然后,他提出了一个让所有学生都感到新奇的活动:
“现在,我想请每一位同学,拿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