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刻注意着那边的动静,白天晚上都有人守着。昨天燕王就已经把银子都装好车了,一箱一箱的,摆得整整齐齐,准备得很充分,每一箱都封得严严实实,贴上了封条。今天天还没亮,燕王就应该会把银两押送到朝廷来,这会儿想必已经在路上了,正在往宫里赶,一路上都有护卫跟着,不会出什么差错,肯定万无一失,陛下尽管放心。”
他说得清清楚楚,一点不含糊。
蒋瓛作为锦衣卫都指挥使,他管着整个锦衣卫,作为老朱的嘴巴和耳朵,应天府范围内的任何小动静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消息非常灵通,任何细小的变化都能及时报告上来,从来没有遗漏过。
他的手下遍布各个地方,眼线很多,织成了一张大网,紧紧罩着京城。
最近应天府最出风头的就是燕王府学宫了,大街小巷,没有人不在谈论,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人们都在议论这件事,说什么的都有,议论纷纷,成了吃完饭喝茶时的话题,连三岁小孩都知道,叽叽喳喳地学着大人说话。
最热闹的事情就是朱棣和朱允炆一起办的燕王府学宫,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连普通老百姓家也都在说,一时间风头最劲,没人比得上,到处都在说这件事。
短短几天之内,卖出一百个名额,一个名额从商人手里赚到五万两银子,连一分一毫都算得清清楚楚,十分仔细,总共捞了整整五百万两!真是一笔吓人的大钱,数目大得吓人,足够让人瞪大眼睛,放在哪里都晃眼,白花花的银子堆成了山,沉甸甸的,压得人心跳都快了几分。
燕王府学宫开办是完全照着稷下学宫的步骤,一步一步,模仿得非常像,几乎一模一样,从招生到上课都按照原来的样子,连先生讲课的规矩也原样搬了过来,没有太多新花样,就像照着模子刻出来的,不敢有一点点改动。
那天湖广遭了灾,朱煐接下了筹办赈灾粮食和钱款的任务,后来提出重新开办稷下学宫,让老朱来当稷下学宫祭酒,朱樉当稷下学宫副祭酒,把名额用几十万两一个的价钱卖给大商人。
只要商人家的孩子入学之后顺利毕业就能脱离贱籍,引得大家争着抢着前来,场面十分热闹,门槛都快被踩平了,人来人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