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结束后的那个夜晚,林见微回到自己位于南肯辛顿的小公寓。
窗外伦敦的灯火温柔地流淌。
但她却罕见地有些心绪不宁。
书桌上摊开的算法教材和未完成的代码似乎都失去了吸引力,她的脑海里反复回放着下午在报告厅里的那一幕幕。
严渊的身影挥之不去。
不是那个在绿茵场上奔跑的身影。
而是那个在学术殿堂里,面对图灵奖得主侃侃而谈、提问精准、眼神专注而明亮的年轻人。
严渊那份超出她预期的专业素养和深度思考能力,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她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久久无法平息。
她第一次对这个学弟产生了不小的好奇心。
这份好奇无关乎严渊的名气,职业或财富。
而是源于一种对“他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些的”的探究欲。
一个能在职业足球领域,和帝国理工计算机专业之间游刃有余的人。
不仅同时做两件事,而且做得还都挺好的。
严渊的成长轨迹究竟是怎样的?
林见微真的很想去探索这个问题。
带着这份纯粹的好奇,林见微打开了笔记本电脑。
她的搜索方式带着学术研究的严谨性。
她先在帝国理工的公开信息库里确认了严渊的学籍信息,然后打开了几个相对权威的体育新闻网站和维基百科页面。
她关掉了讲座记录文档,犹豫了一下,在浏览器搜索栏里输入了“Yan Yuan footballer”。
搜索引擎瞬间弹出海量信息。
林见微点开了维基百科词条,又浏览了几个权威体育媒体的报道页面。
她像一个严谨的学者,开始梳理关于严渊的“数据”。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严渊那张英俊而略带少年气的脸庞,穿着不同球衣的照片。
巴黎圣日耳曼的蓝白红球衣,霍芬海姆的蓝白球衣,英格兰国家队的白衫,阿森纳的红白战袍。
文字资料的开头部分就提到了2017夏天,严渊被巴黎圣日耳曼解约。
“被解约?他当时才17岁吧…”看到这里,林见微的眉头微微蹙起。
在中国,17岁,正是埋头准备高考、憧憬未来的年纪。
对于一个怀揣足球梦想的少年来说,被俱乐部淘汰,会是怎样的打击?
她心里或多或少有了一些同情。
林见微虽然不懂足球,但理解梦想受挫的滋味。
接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