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榆木脑袋也能听懂个七七八八。"
陈奶奶脸上带笑:"老婆子我今日认了十个大字,钱先生还夸我记性好。"
杏花闻言笑道:"娘学得可认真了,说明个儿还要早起练字。"
待饭菜上齐,一家人纷纷入座。
陈景玥给奶奶盛了碗汤,转头看向父亲:"爹,后日就要开始收稻子。今儿下午我和小宝去各村都已经安排好时间。"
陈老爷子放下筷子,捋着胡子问:"今年收成如何?"
"胡村正说每亩能打三石多。"
陈景衍抢着回答道,"姐说了,收完燕王的税粮后,咱们只收四成租子,往年的镇远侯府可是收五成。"
陈家人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深知佃户不易,对陈景玥的安排都很赞同。
收粮的日子很快到来。陈家人齐上阵,陈景玥还额外雇了人手。随着稻谷陆续收割、晾晒、称重,一车车粮食运往北院。
因镇远侯在此地有数千亩良田,南北两院都建有多座粮仓。北院的粮仓虽不及南院大,但装下这千亩地的租子还是绰绰有余。
最终结算时,除去赋税,陈家共收得1000多石稻谷(按120斤一石计算)。陈景玥在心里默算后,说道:
"咱家今年收的租子约有十二万斤。如今战事吃紧,稻谷已涨到12文一斤,这一季就能收入一千四百多两银子。"
陈家人听后都是精神一震。
陈永福兴奋地说:"咱们买地总共才花了一万两银子,照这样算,不用十年就能回本。"
陈景玥笑着摇头:"今年是难得的丰年才有这般收成。若遇灾年,说不定还要倒贴。"
这话让家人们雀跃的心情稍稍平复,但大家依然真切体会到了做地主的喜悦。
过了几日,有人递帖拜访。因陈老爷子和陈永福都在钱先生那里读书,石头便找到陈景玥,将拜帖递到她手中:
"大小姐,来人在外院花厅候着,说是要见家主。"
陈景玥接过拜帖,只见上面落款蒋府二字。
她仔细回想,却不记得与什么蒋姓人家有往来。想着家人们都在专心读书,陈景玥决定自己去会会这位客人,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