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宁二年,镇北将军沈巍大破蛮夷主力,边关暂稳。
如何长治久安,成为朝议焦点。
凌薇出列,提出“互市”之策:即在边境开设官市,以茶叶、丝绸、盐铁,换取他们的牛羊马匹。
话音刚落,一位老臣便皱着眉出列反驳:“凌大人此议,前朝不是没有试过。蛮子贪婪无度,市则来,缺则抢,反复无常。岂能因一时胜仗,便忘了教训?”
这位凌大人,到底还是年轻了些。
他捋着胡须漫不经心地想,从龙之功是她的运道,可这庙堂之上的国策纵横,讲的是资历与沉淀,岂是她能轻易窥透的?
凌薇似乎早有所料,不慌不忙应道:“李尚书所言极是。只是臣以为的互市,绝非前朝简单开市买卖。须设下一道门槛——”
她声音清朗,掷地有声:“欲入市交易,各部须遣派‘边贸常驻使’至我指定边城。
此人需经我朝为期三月的‘边贸研修’,学习语言、律法、交易章程,考核通过,方可凭证为其部族开通贸易。
今后采购,也必须是‘边贸常驻使’才有资格入内。”
“名义上是研修,实则……”凌薇微微一顿,目光扫过满朝文武,“是教其识我文字、懂我规矩、慕我文明。使其知何为‘信’,何为‘利’,何为‘不可为’。
这些‘常驻使’便是最好的种子。天长日久,他们自会明白,遵守规则比烧杀抢掠,获利更丰、更久。”
她最后总结道:“此举,既是管控,亦是教化。借贸易之行,行同化之实。蛮夷各部若要得利,必先守我规矩。”
朝堂之上先是一静,随即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嗡嗡议论声,不少刚刚看戏的人,已经开始低眉沉思。
过往的边策无非是“战”与“和”的循环,固于陈法,何曾想过能将“交易”与“教化”如此缜密地编织成网?
能立于这金銮殿上的,无一不是从千万人中厮杀出来的佼佼者,敏锐如他们,立刻意识到这其中蕴含的惊人可行性与庞大力量。
一位官员便适时提出了疑问,语气中带着思索:“凌大人此策甚妙,但各部所遣‘常驻使’不过数人,即便教化有成,于万千蛮夷之中,岂非杯水车薪?如何能撼动其部族根本?”
见有人跟着她的思路走了,凌薇唇角微扬,显然对此问早有腹稿,从容不迫地答道:“这‘常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