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明供销社”的旗帜插遍帝国每一个繁华市镇与偏远乡野,一张前所未有的实体商品流通网络已然织就。
数以百万计的百姓,从达官贵人到田间农夫,其日常生活都已与供销社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在这庞大的网络运转得如火如荼之际,一场更为隐秘、影响也更为深远的变革,在苏宁的运筹下,悄然拉开了序幕。
南京,“大明供销总社”气势恢宏的总部内,一间防守比巡抚衙门更为严密的密室里,苏宁与周正杰正在进行一次决定帝国金融未来的谈话。
“表哥,供销社的网络已成,血肉已丰。如今,该是为它注入灵魂的时候了。”苏宁指着账册上各地分社汇总上来的、堆积如山的银钱往来数据,“你看,每日里各分社与供货商、与百姓之间的现银交割,数量庞大,笨重不便,且风险极高。更重要的是,大量的白银沉淀在流通环节,无法有效利用。”
周正杰深有感触地点头:“确实如此。尤其是大宗交易,动辄需用车马运送成箱的银锭,不仅招摇,还需雇佣大量护卫,成本高昂。民间虽有各地票号的会票,但信誉不一,流通范围有限,且汇水(手续费)不菲。”
“所以,我们不能再依赖这些旧有的、零散的金融手段。”苏宁目光灼灼,“我们要成立我们自己的‘大明钱庄’!依托供销社遍布全国的网点,发行我们自己的‘代金券’和‘银票’!”
“具体怎么做?”
在苏宁的亲自指导下,来自工业空间的顶级设计与防伪技术被投入应用。
所谓的“大明钱庄”,其核心印钞厂和设计中心,实则就隐藏在工业空间之内。
推出小额流通利器的“代金券”采用特制棉纸,触感厚实坚韧。
图案精美繁复,正面以“大明供销总社”的楼宇图案为主景,辅以精细的底纹和微缩文字。
背面则是大明山河一角的写意图画。
面额分为一文、五文,十文、五十文四种小额面值,明确标注“凭此券可于任意大明供销社兑换等额商品或服务”。
防伪方面采用了这个时代几乎无法仿造的技术,水印(纸张内部有隐约的“大明供销”字样)、金属安全线(极细的金属丝嵌入纸中),以及一种特殊的变色油墨,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