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科举培训机构的创办者,大都是科举改革前中举的,他们进入官场后,一直壮志未酬,在岗位上平庸无业绩,仕途一眼就能望到头。
与其碌碌无为,与其每个月领着微薄薪水,还不如拿着举人/进士的响亮名号,出去捞人赚钱。
他们还保持着当年的旧思想,认为科举很简单,只需要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就能中举。
在这样的教育下,你觉得考生还能有创新思维吗?还敢有吗?
实际上,这套理论并不适用现如今的科举。
汪洋淼淼,但总有部分漏网之鱼,让那群培训机构大吹特吹。
甚至,为了招生,他们还会偷偷贿赂中举之人,让对方站出来为他们打广告。
【恭喜学员XXX,在本届科举的乡试,荣誉中举!】
所谓法不责众,如果人人都是这样答题的,阅卷官就会下意识的认同这种答题思路。
他们真的没得选。
没办法,试卷太多了,一张张认真看,太浪费时间。
为了效率,通常就看开头结尾,结束。
朝廷礼部的规范管辖,也就只能到会试,那么多场乡试,真没那么多人去全程盯着。
尽管乡试中举的每一份试卷,都会送达礼部二次审核。
还是那句话,当基数大的时候,就会影响到群体。
这何尝不是一种“人云亦云”的表现?
然而,考生是方便了,对于国家发展却是有极大的弊端。
如果朝堂中全是一群不懂得独立思考,只会“之乎者也”的腐儒,是绝对没有未来的。
所有王朝的覆灭,都脱离不了这个定律。
治国人才,是决定一个王朝能走多远的关键因素。
朱祁钰没有想到,这才多少年,就走进了历史的必经轨迹。
那他之前,大刀阔斧的科举改革,岂不是做了无用之功?
事实证明,无论在此之前如何扭正,依旧会重蹈覆辙。
......
见到皇帝脸色不佳,群臣开始紧张起来。
礼部尚书杨宁上前拜道:“君父,关于此事处理,下臣打算,破例取消进士资格。”
这句话说得很有艺术。
首先,杨宁猜到了圣意,知道景泰帝对这批进士的水平,极为不满。
其次,这句话本是得罪人的,可皇帝不粘锅,那就让臣子来分摊火力吧。
最后,此决议必定引发民间轰动,有什么意见你们就去找礼部尚书谈。
果不其然,此话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