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轿车在一片相对老式但看起来颇为规整的仓库区前停下。
这里远离市中心的热闹,空气中混杂着海风、机油和货物特有的驳杂气味。
一个穿着沾了些油污的工装、皮肤黝黑的管理员模样的人已经等在那里,见到娄振华,立刻脸上堆起热情的笑容,快步迎了上来,用带着浓重口音的粤语打着招呼:
“娄生!您来啦!地方我都准备好啦,就等您过来睇睇(看看)!”
显然,娄振华已经提前打点好了关系。
“就是这里了,东毅,我们进去看看。”
娄振华对韦东毅示意了一下,两人在那管理员的引导下,走向其中一间门口挂着“吉屋招租”牌子的仓库。
仓库是典型的香港六十年代工业建筑风格,讲究实用至上。
主体是坚固的钢筋水泥框架结构,外墙是朴素的灰泥抹面,显得有些岁月痕迹。
屋顶是波浪形的铁皮,上面开着几扇高侧窗,用于通风和引入自然光。
整体看起来有些年头,铁门和窗框都有些锈迹,但结构完好,维护得还算不错。
那管理员费力地推动一扇巨大的、厚重的铁制推拉门,门轴发出“嘎吱——”一声漫长而刺耳的摩擦声,缓缓滑开。
阳光如同利剑般刺入仓库内部的黑暗,驱散了沉积的阴霾,也扬起了些许尘埃。
韦东毅迈步走进,仔细打量着内部环境。
仓库内部的空间比他预想的还要开阔,举架很高,显得十分空旷,给人一种能容纳巨物的感觉。
地面是水泥地面,还算平整。
墙壁虽然有些斑驳,水渍和划痕随处可见。
但没有明显的结构性裂缝和严重的渗水痕迹。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霉味和尘土气息。
最重要的是地理位置:
这里位于仓库区的边缘,相对偏僻,不在车流繁忙的主干道旁,进出的大型货车不算密集,减少了不必要的关注。
但同时,它距离葵涌码头又足够近,运输货物非常方便。
而且,整个仓库只有一个主要的宽大出入口,便于集中管理和控制,符合韦东毅对保密性的要求。
“面积大概有一万五千平方英尺(约1400平方米),放你那些货,绝对是绰绰有余了。”
娄振华在一旁介绍道,他对这个面积很满意。
“关键是,我特意看了图纸,这仓库后面还有个小侧门,平时是从里面闩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